防母嬰感染 港初生兒須打3劑疫苗 目標2030年消滅乙肝


世界衞生組織目標在2030年或之前消除病毒性肝炎帶來的重大公共衞生威脅,將今日(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本港衞生署亦積極配合,以「斷絕乙肝母嬰傳播,實現無乙肝新一代」為主題,向公眾宣揚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重要性。

母嬰傳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根據2019年的數據,本港有約4%的孕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更有90%機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為預防乙肝母嬰傳播,所有初生嬰兒應完成接種3劑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帶病毒母親則應接受適當產前護理和長期跟進肝臟情況,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的覆蓋率一般達到99%。

本港自2020年8月起,患有乙型肝炎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會獲提供抗病毒藥物,以進一步降低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風險;2020年10月更訂立《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制定整體策略及具體行動,以減少病毒性肝炎的傳播及降低患病和死亡數字。

香港自80年代起推行孕婦乙型肝炎篩查及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若母親帶有乙型肝炎病毒,所生的嬰兒需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提供額外保護,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資料:on.cc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攜手康泰生物防控乙肝



病毒性肝炎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全球大約有3.25億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每年有90萬人死於乙肝病毒感染導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相關疾病。為此,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助力實現《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任務目標,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攜手深圳康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共同開展“2030消除肝炎科普教育公益項目”,項目為期4年,康泰生物將合計向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捐贈人民幣2000萬元用於乙肝防治學術活動、乙肝科研項目、學術培訓、欠發達地區肝炎防控等公益合作事項。

同時,會上宣布由中國疾控中心牽頭實施的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中國成人高危人群和社區人群乙肝疫苗優化免疫策略》項目按期完成,與會領導、專家分享了該課題研究成果和經驗,研討在新形勢下我國病毒性肝炎的綜合防治策略。

蔣宇揚表示,肝炎防治任重而道遠,是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他由衷希望該公益項目合作能夠構建公共衛生公益新模式,切實提高病毒性肝炎防治成效。

鄭忠偉指出,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脅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領導、科學指引、多部門參與是達成目標的重要途徑。相信在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社會力量的支持、努力、配合下,我國在重點人群和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種、陽性者檢測診斷和規範治療等防控策略將不斷完善,助力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

王宇表示,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聚全國肝炎防治領域之精英,形成了立足民間投入、爭取政府支持、發揮專家優勢、依靠專業隊伍、發動群眾、廣泛宣傳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模式。未來,基金會將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共同為肝炎防控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



資料:Science Net



19歲女無胃口皮膚眼白泛黃 揭染急性乙型肝炎醫生拆解原因


性行為也有機會感染乙型肝炎。台灣一名19歲女生早前因身體不適求醫,及後醫生發現其皮膚和眼白部分偏黃,檢查後證實感染急性乙型肝炎。由於19歲感染乙型肝炎的患者較少,對此醫生建議女生的男友也做檢查,後來發現男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估計是與他們有性接觸有關。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日前在《醫師好辣》中分享病例,指曾經有一名19歲女生求醫,當時女生表示自己沒有胃口,且皮膚和眼白顏色偏黃。最初醫生第一眼以為是黃疸,惟照超聲波後未有發現異常;至抽血檢查時發現肝功能破千,而黃疸指數約2至3,及後證實是急性乙型肝炎。

陳醫生解釋,急性乙型肝炎都是由母子垂直傳染,亦曾有慢性肝炎急性發作的情況,惟在19歲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就非常罕見。對此,陳醫生就再進一步向女患者了解情況,確定患者沒有吸食毒品打針,後來得悉女生最近談戀愛,因此請男友做檢查,結果證實男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陳醫生相信是女生與男友有親密接觸性行為繼而被傳染,所幸經抗病毒藥物治療後,女生目前狀況良好,治療後也恢復健康。

乙型肝炎嚴重可演變成肝癌

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資料所示,乙型肝炎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能令大量肝細胞死亡,損害肝臟功能。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日後更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據統計,香港約有百分之八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於血液和體液內,而體液包括唾液、精液、陰道分泌,和其他身體分泌物等。因此只要與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有接觸,便有機會受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母親傳染胎兒或血液接觸。

急性乙型肝炎潛伏期為6星期至6個月。有部分患者病徵輕微,甚至毫無病徵;只有極罕見的情況下,患者會因病情惡化而死亡。大部分急性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並在體內產生抗體,得到免疫能力,但卻約有6%患者會終身成為帶菌者。

而預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接受防疫注射。若經血液化驗結果顯示體內沒有「乙型肝炎抗原」及「乙型肝炎抗體」者,均可考慮接受疫苗注射。所謂「乙型肝炎抗原」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若結果顯示有陽性反應,即表示曾受感染,並有病毒潛留體內,而終身成為帶菌者,不需接受防疫注射。

至於「乙型肝炎抗體」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抗體。如從來未接受疫苗注射而體內有抗體者,即表示雖曾受感染,卻能完全康復,並且在體內產生抗體,終身有免疫能力。母親若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很可能會把病毒傳給嬰兒;而受乙型肝炎感染的嬰兒,亦會有約70%至90%機會成為帶菌者。因此計劃生育的夫婦,應盡力保障自己及下一代,免受此病毒威脅。


資料: skypost



市民切勿嘗試接觸野豬


對於有團體提出市民可引導野豬離開市區,漁農自然護理署呼籲市民切勿主動走近,或嘗試以任何方式接觸或干擾野豬,免生危險。市民遇上野豬應保持鎮定,並盡量與牠們保持距離。

漁護署表示,野豬是具危險性的野生動物,尤其是習慣在市區覓食、被人餵飼或體型龐大的野豬,牠們向市民索食時可能會噬咬或撞傷人。

野豬也有可能傳播結核病、戊型肝炎、甲型流感和豬鏈球菌等人畜共通疾病,對公眾健康構成風險。




資料:政府新聞網



兒童急性肝炎成因仍然是謎 腹痛同時出現黃疸必須求醫


世界衛生組織在5月3日,指已收到20個國家呈報的228宗不明兒童肝炎個案,並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但相關的肝炎似乎已傳染至東南亞,在印尼、日本等均發現個案。


肝炎是什麼?

肝炎是肝臟發炎的現象,普遍會出現黃疸、食慾減低及腹痛的病徵。造成肝炎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病毒性肝炎為最常見,包括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炎。而酒精中毒、藥物、誤吃化學品中毒或含毒傘肽的毒菇亦會造成肝炎。急性肝炎可致命,而慢性肝炎可導致肝硬化以致肝癌,同必須治療。

首宗通報何時出現?

首宗通報在英國4月初出現,一群兒童先後患上急性肝炎,但他們健康紀錄良好,也沒有外遊或接觸化學品物品其他紀錄。醫生亦很快排除了常見的各種肝炎病毒成因,肝炎發生原因不明。此後,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和美國都報告了類似的病例。


不明肝炎的病徵是什麼?

大部分的患者都出現了腸道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和腹痛,同時皮膚及眼白發黃,俗稱黃疸。同時他們的肝酵素水平很高,這是肝臟受損或發炎的跡象。

大部分的患者經治療後已痊癒,但亦有少量患者出現肝衰竭,需要肝臟移植,事件亦造成最少1人死亡。另外印尼有3名兒童在近日因肝炎逝世,當局正調查原因,是否與這一系列的不明肝炎有關。有專家指出兒童患上腸道疾病十分常見,但若出現黃疸症狀,便需立刻求醫。



資料:

香港01



乙肝+三高 「腎」防損傷


雖然香港政府於1988年開始為初生嬰兒免費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本港仍有約7.2%人口是慢性乙肝帶菌者。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約有40%的40歲以上本地人曾受感染,而乙肝又常於中年發病,故必須密切關注,因為乙肝病人患肝癌風險比常人高100倍。

乙肝患肝癌風險高100倍

即使有抗病毒藥物面世,乙型肝炎仍無法治癒。對於慢性乙肝的藥物治療和病情管理,醫生會因應病人併發症風險及其他共病來選擇藥物。治療乙肝藥物,由早年干擾素和利巴韋林,到現時口服抗病毒藥,無論在療效以至副作用都大有進步。若病人依從醫生指引服藥,定時覆診,可有效控制病情,預防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

個別藥物或影響腎功能

在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時,醫生會特別留意其他慢性疾病,因個別藥物可能影響腎功能及增加骨質流失,因此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在藥物選擇上要格外小心,以免加重腎臟負擔。若病人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就要特別注意,因這些長期病患本來亦會損害腎功能。以高血壓為例,若乙肝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乙肝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攻擊腎小球細胞,導致腎小球炎。腎小球腎炎也可能導致高血壓,因為腎小球腎炎會損害腎功能,並影響腎臟處理鈉質(鹽分)。

定期檢查 依指示服藥

醫生要按病人情况和病情演變,處方合適的抗病毒藥物。因此病人(尤其是年紀大,患有三高人士)必須要定期檢查跟進病情,遵照醫生指示服藥。


資料:

明報


乙型肝炎|乙肝帶病毒者 九成唔知自己中招

研究指出7.2%人口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推算香港約有五十多萬人帶有此病毒,可是目前只有約一成人知道並定期跟進。為提高大眾對乙型肝炎的認知及定期監察的重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及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全城無肝炎」活動,並於昨日世界肝炎日(7月28日)正式展開。

外科專科醫生徐家強表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中,約有25%會演變成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後遺症,「臨床上常見後遺症的後期患者,治療過程很痛苦、很昂貴,亦『好唔抵』,因為這些後遺症可透過疫苗等防範措施有效預防。」

可致嚴重後遺症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指,不少人在胎兒或者幾歲的時候已感染病毒,「大多情況為家人是帶病毒者,長時間接觸下傳染了給小朋友,又或母親直接傳給胎兒。」其他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血液接觸等。「如成為帶病毒者,便一世『與病毒共存』,不能『清零』。」

乙型肝炎徵狀不明顯,若錯過治療機會,多年後或引致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肝臟反覆發炎,就好像不斷鎅損皮膚一樣會形成疤痕,這些硬化了的細胞愈來愈多時,肝臟便不能正常工作,引起腹水、腸胃出血、肝昏迷等問題,可以致命。」

疫苗有效預防
1988年開始,本地初生嬰兒已可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將本港帶菌者人口由約10%減低至現時7.2%。袁孟峰認為要再壓低數字,必須繼續此疫苗計劃,「而計劃開始前出生的人士,亦可先檢驗是否帶有病毒,如果沒有的話也應該接種疫苗。雖然疫苗接種後相關抗體會隨時間下降,不過免疫系統有記憶細胞,若接觸到乙型肝炎病毒亦會產生免疫反應,毋須再接種加強劑。」

現時乙肝快速測試流程簡單,只要於手指頭採一滴血,並滴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劑,等數分鐘便有結果,準確度達95%,如檢測陽性應做進一步測試確認。

須半年跟進一次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即使沒有任何徵狀,亦應該定期檢查,監察病情。袁孟峰認為,「帶病毒者首先要告訴家人,因為病毒有可能在家中傳播;其次是必須每半年一次檢測病毒、肝功能、肝酵素、肝癌指數,以及肝臟聲波檢查等,從而及早發現後遺症及早處理。另外,現時亦有有效藥物可以壓抑病毒,將後遺症風險減到最低。」



資料: am730


英國研究:兒童不明原因肝炎可能與同時感染兩病毒相關


英國研究團隊今天宣告好消息,他們研究不明原因的幼兒肝炎病例有了突破,發現這些孩子的嚴重肝炎與同時感染兩種常見病毒有關,與新型冠狀病毒無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自去年10月以來,記錄了至少1010起不明原因的兒童肝炎病例,包括46人需要移植肝臟和22人死亡。

先前的推論集中在這些病例背後常見的腺病毒感染暴增現象。不過,兩項同時但分別在蘇格蘭和倫敦執行的新研究發現另一種「腺相關病毒2」(AAV2)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接受檢驗的患者中,有96%的人身上有這種病毒。

AAV2通常不會致病,也無法在沒有另一種病毒存在的情況下自我複製。兩個研究團隊都認為,同時感染AAV2和腺病毒,或有時是皰疹病毒HHV6,替嚴重肝炎病例提供了最佳解釋。

率領蘇格蘭研究團隊的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傳染病教授湯姆森(Emma Thomson)在聲明中說:「AAV2病毒的存在與莫名的兒童肝炎有關。」但她也提醒,目前還不確定AAV2是否引發肝炎,或只是潛在腺病毒感染的生物標記(biomarker);腺病毒感染更難發現,卻是主要的病原體。

兩項研究都已上傳到預印本伺服器,須待同儕審查後才會登上期刊。

兩項研究都聚焦在肝炎患者和未感染者,發現AAV2更常出現在患者身上。

蘇格蘭團隊的研究進一步檢驗罹病兒童和未罹病兒童的基因,專注在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不同的地方,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較易罹病。

兩個研究團隊都排除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為直接病因。

研究員均未在患者肝臟內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蘇格蘭團隊雖然發現2/3的患者擁有COVID-19抗體,但比例與當時兒童的整體人口盛行率差不多。

目前還不清楚近期肝炎病例驟增的原因,但兩個團隊都強調了COVID-19防疫封鎖措施降低兒童免疫力或改變病毒傳播模式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可能性。

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兒科肝病教授凱利(Deirdre Kelly)說:「我認為這似乎合理解釋了這些病例。看起來同時感染似乎是關鍵。」凱利並未參與研究。

但她也說,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瞭解為何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症狀,甚至需要接受移植手術。

湯姆森說,更瞭解AAV2的季節性傳染也很重要。她表示:「可能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峰與AAV2暴露的高峰同時出現,導致較敏感的幼兒不尋常地罹患肝炎。」



資料: AFP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港約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會抑制患者免疫系統,需要定期覆診、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減低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港大醫學院團隊正研發的針劑藥已完成第2B期試驗,發現約一成患者連續半年注射新藥後可達「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極少患者在現有技術下持續用藥近10年可達上述成效,形容藥物成效顯著,惟新藥仍需下一輪試驗,預料5年後方可面世。


港大新藥注射半年 減長期服藥及後遺症 料5年後面世
團隊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團隊隨機將參加者分成4組,當中一組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bepirovirsen」,其餘組別則先後接種安慰劑、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藥等,停藥後再觀察半年。

研究數據顯示,在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的患者中,約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載量持續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檢測均呈陰性,屬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並可抗擊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刊登。


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 可減覆診次數
有份負責帶領研究的袁孟峰向本報稱,現時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終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藥,其中只有約3%人用藥8至10年後可達功能性治癒,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達同一效果,形容新藥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補充,仍需時試驗新藥療效及安全性,估計明年開展下一期試驗,其中會將停藥後的跟進時間進一步加長至近3年,目標將「功能性治癒」比率提升至30%;估計新藥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藥可令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減低其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死亡率,並減省他們到公立醫院覆診次數,認為長遠可減輕公立醫療系統負擔。


資料:明報



肝炎|男子不煙不酒突患肝炎 醫生揭日飲1健康飲品惹禍


任何食品都應有節制地進食,否則可能得不償失。台灣一名男子一直不煙不酒,亦無不良嚐好,惟肝功能指數卻在數月內超出正常水平,更出現輕微的肝臟發炎情況,求醫後才揭發原來是男子每日飲1款健康飲品惹禍。

飲1款健康飲品致肝炎
台灣家醫科醫生李思賢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他曾經遇過一位男患者,雖然他一直不煙不酒,但肝功能指數卻在數月內飆升至超出正常水平,並出現輕微肝臟發炎,導致肝功能受損。經詢問後,得知男子習慣每日飲用果汁,醫生建議對方先戒掉飲果汁的習慣。3個月後,男子再度抽血檢查,報告顯示肝臟已恢復正常。

李思賢醫生表示,果汁與一般水果存在差異,果汁相較完整水果纖維較少,通常是「濾掉纖維」的,而纖維是腸內益生菌的食物,擁有足夠的纖維才能令益生菌大量生長,順利排便。如果身體缺乏纖維,果糖進入身體的速度更快,令體內無法應付大量果糖。最終導致大量果糖瞬間湧入,令肝臟只能以脂肪形式將其儲存。

果汁易致心血管疾病
李醫生又補充,過多的果糖容易導致「高尿酸」,而高尿酸又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痛風、腎臟疾病的風險。他續指,進食水果維持身體健康是好方法,但要緊記切勿過量進食水果或飲果汁。


肝炎可演變肝硬化及肝癌
肝炎情況惡化,可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早前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指,早期的肝癌大部份均無徵狀,因為肝臟是身體第2大內臟,沒有神經感官細胞。至發展到較後期時,肝部腫瘤體積比較大,此時徵狀相對明顯。


資料:頭條日報



37歲男吃生牛扒誘肝炎?嗅覺有變險引發肝衰竭

一名37歲男子吃了一份生牛扒,時隔不久患上乙型肝炎,醫生無法確定該男子乙型肝炎發作和生吃牛肉是否有必然因果關係,但提醒平日有身體檢查習慣十分重要,可及早知道肝臟的狀況。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案例,早前一名37歲男子到一間連鎖平價牛扒店,點了一份5成熟牛扒,但來了3成熟,勉強吃幾口然後放棄。後來,隔日感到胃酸嚴重倒流,又有發燒的情況,當時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

 

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更胃口變差,當聞到油味重的食物如鍋貼,更有作嘔、心悶的感覺,身體更愈來愈疲勞,狀況大概持續2星期,遂再求醫檢查,發現有黃疸情形,肝指數ALTGPT)高達2500 U/L,總膽色素7.9 mg/dl,判定是急性乙型肝炎,須緊急住院治療。醫師稱若男子再晏一點才就醫,可能會肝衰竭,便需要換肝。

 

急性乙型肝炎 嗅覺味覺有變

 

錢表示食慾變差、噁心、嗅覺及味覺有變是急性肝炎的徵兆,每年約有10%30%乙型肝炎帶菌者有不同嚴重程度的發炎,其中23%-38%會出現黃疸、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乙型肝炎其實主要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甲型、戊型則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或食水而傳播。但錢指出部分乙型肝炎的病人病因不明,長期睡眠不足、壓力太大,造成身體免疫力低可能亦有關連。錢指出這次男子乙型肝炎發作無法確定和生吃牛肉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此男子本身是乙肝帶菌者,平時沒有定期做身體檢查,故無法得知這次發病前是否跟已有慢性的肝臟發炎相關。

 

錢提醒平日有身體檢查十分重要,及早知道肝臟的狀況。同時,提醒乙肝病者日常生活作息要有規律、勿隨意用止痛藥、睡眠要充足等,防止肝功能再受損引發嚴重肝衰竭。

 


資料:https://www.hk01.com/%E6%95%99%E7%85%AE/889838/%E8%82%9D%E7%82%8E%E9%A3%B2%E9%A3%9F-37%E6%AD%B2%E7%94%B7%E5%90%83%E7%94%9F%E7%89%9B%E6%89%92%E8%AA%98%E8%82%9D%E7%82%8E-%E5%97%85%E8%A6%BA%E8%AE%8A%E9%9A%AA%E8%82%9D%E8%A1%B0%E7%AB%AD%E6%80%A5%E6%80%A7%E8%82%9D%E7%82%8E8%E7%97%87%E7%8B%80
女子作息飲食正常肝病毒量卻急升?懶人運動養肝靠一招

三餐飲食正常,休息正常都傷肝?有胃腸肝膽科醫生分享病例指,一位乙型肝炎女患者作息飲食正常,7年來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半年前卻反彈,險患急性肝炎。但做1種懶人運動半年後,病毒量大減,比以前更低,同時也減低了演變為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指出,做這種運動時要留意4件事,護肝的同時亦可避免受傷。

 

飲食作息定時 肝病毒量不跌反升 

 

胃腸肝膽科錢政弘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已追蹤該名乙型肝炎女患者的病情7年,每年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而且,她平時作息正常、三餐定時,也有注意營養均衡。

 

惟在半年前,對方乙肝病毒量不跌反升。錢醫生指,該名女患者雖沒即時生命危險,但這代表身體免疫力正在下降。若乙肝病毒量繼續增加,必得會引發急性肝炎,屆時則須要服用抗病毒藥。

 

為何乙肝病毒量會上升?錢政弘醫生指出,乙肝病毒量增加的原因,通常是熬夜或飲食不正常。不過,對方已很注意睡眠或飲食,惟因疫情緣故,少了外出,亦不知道在家裡做甚麼運動好,休息了好一陣子。

 

錢政弘醫生建議患者,考慮改變做運動的方式,半年後再抽血檢查。結果,在半年後覆診,病毒量不但下降,而且數值比以前更低。錢醫生接受傳媒訪問指,該名女患者半年內病毒量減少了30%

 

到底用了甚麼方法?原來,該患者在家慢跑,靠這種懶人運動改善肝臟健康。該患者表示:「這幾個月都在家裡『超慢跑』……在客廳原地跑,或是繞著客廳跑,我規定自己每天要跑半個小時,盡量做到!」

 

養肝懶人運動 運動時注意4大事項

 

錢政弘醫生指出,「超慢跑」已經流行了23年,算是溫和的運動。何謂「超慢跑」?醫生解釋如下:

 

「超慢跑」的定義

「超慢跑」是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

跑的時候心跳每分鐘110120下,比一般健步行80100下再快一點,屬於在家就可以做的懶人運動,也適合銀髮族。

 

「超慢跑」4大注意事項

錢醫生指出,「超慢跑」就像用「小碎步」在慢跑,跑的時候要留意4件事:

1.跑步時膝蓋保持微曲狀態,避免膝蓋受傷

2.前腳掌先著地,再腳後跟著地,避免跕腳跑

3.步伐要輕,腳落地的聲音要愈輕愈好

4.步伐小,速度快,每分鐘180

 

 

資料: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648963-%E5%A5%B3%E5%AD%90%E4%BD%9C%E6%81%AF%E9%A3%B2%E9%A3%9F%E6%AD%A3%E5%B8%B8%E8%82%9D%E7%97%85%E6%AF%92%E9%87%8F%E5%8D%BB%E6%80%A5%E5%8D%87%EF%BC%9F-%E9%9D%A01%E6%87%B6%E4%BA%BA%E9%81%8B%E5%8B%95%E9%A4%8A

極疲倦代表肝臟嚴重受損?出現3症狀恐致命 專家教7招護肝

早前新聞報道再提及2017年肝炎病毒帶菌者鄧桂思女士病發身亡的不幸事件。患有慢性肝炎的鄧女士,因只獲處方類固醇而未獲處方抗乙肝病毒藥物,引發肝炎及急性肝衰竭,需要緊急接受肝臟移植,獲年青的善心人鄭小姐捐出肝臟。可惜天意弄人,鄧女士前後接受兩次肝臟移植均失敗,終告失救。此事除了說明肝炎的危險性,也帶出醫療失誤可令病人喪命。不過鄭小姐捐肝的義舉,引證了肝臟的強大生命力,亦提醒大家肝臟健康不容忽視。


肝臟6星期復原重生 急性肝衰竭可奇蹟好轉


當年鄭小姐捐出三分二肝臟給鄧女士,自己只剩下三分一。這小部分的肝臟不但可維持鄭小姐基本的身體需要,還能重生,回復至原來體積。據醫學文獻論述,剩餘的肝臟可於6星期至數個月內,生長至原本大小。要確定肝臟狀況並不容易,需要進行超聲波或電腦掃瞄等影像檢查。抽取血液化驗肝臟功能,即使正常,也不能反映肝臟的實際形態。


肝臟的自我修復能力有多強? 在本港,2019年一名20歲少女、2021年一名14個月大男嬰,本來都患有急性肝衰竭,生命處於垂危狀態,並在醫院等候合適的肝臟移植,以延續生命。不過,他們的肝臟竟在「藥石無靈」下「奇蹟」地好轉。這兩位病人的共通點是,本身健康而患上突發性肝衰竭,與慢性的肝臟受損情況有很大分別。


肝臟受損 出現3症狀恐致命


肝臟受損的原因,除了肝炎之外,亦有些患者因服食藥物,如降膽固醇藥或抗腦癇藥,導致肝功能下降。患者停服這些藥物後,肝功能可逐漸回復正常。若長期服食此類藥物的人士,又未有合適的醫療監察,或會造成肝臟慢性受損,後果堪虞。


皮膚是全身體積最大的器官,其次便是肝臟。肝臟有強大的功能,包括消化排毒、新陳代謝、調節血液和免疫能力等。由於肝臟具自我修復能力,所以早期肝臟受損的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可能只有異常疲倦及消化不良等徵狀。


當患者出現疲倦不堪、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尿液顏色轉深、皮膚或眼白轉黃等,證明肝臟損傷已很嚴重。若有異常出血、腹部脹大或右上腹脹痛,已達到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境況。


維護肝臟健康,必須防患於未然。筆者建議讀者考慮以下方法:


1. 預防肝炎

避免進食不潔食物或接觸血液,以防被傳染。肝炎病毒有多種,目前長期性預防疫苗只能針對乙型肝炎病毒。可是,一些患有慢性肝炎病人,即使服用抑制肝炎病毒藥物,定期超聲波監察,亦有機會轉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2. 均衡營養

均衡飲食對整體身體健康很重要。維護肝臟健康,食物應包括綠色蔬菜和健康脂肪。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有助凝血功能;健康脂肪則讓肝膽系統運作暢順。


3. 避免肝臟持續負荷

肝臟雖然有排毒功能,但持續或過量的肝臟工作都會損害肝臟。酗酒、進食加工食物、飲食過量、吸煙,都會令肝臟持續發炎,造成脂肪肝,以至肝硬化。


4. 保持大便順暢

有害物質或毒素會經腸道進入靜脈血管,再入肝臟,時間愈久,毒物進入肝臟或循環系統愈多,會引致肝昏迷。對於患嚴重肝病患者,維持每天大便是十分重要。


5. 恆常做全身運動

全身運動,改善身體整體狀況;若然時間不夠,或空間不足,可作大幅度腰腹運動,如扭腰、腹式呼吸等,建議速度保持低於心跳率,改善肝臟血液循環。


6. 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過程,研究指出每天睡眠少於7小時會增加患上脂肪肝的機會;研究亦發現睡眠不足和肝臟受損形成了惡性循環關係。


7. 間歇式斷食

根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發現,斷食能產生「自噬」機制,重組健康細胞;近年有不少研究發現,間歇式斷食有助改善脂肪肝。

即使早期肝臟受損,患者若能對症下藥,採取健康生活方法,會大大減少肝臟情況惡化的機會。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 高級講師 朱賢文


資料: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30612/s00005/1686501603399/%E5%AF%A6%E5%BF%83%E5%AF%A6%E6%84%8F-%E6%89%93hpv%E7%96%AB%E8%8B%97-%E4%B9%9F%E9%A0%88%E5%AE%9A%E6%9C%9F%E6%AA%A2%E6%B8%AC

香港2025年可望推出廉價低風險的血液篩檢 及早發現癌症


作為發達國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的癌症,可望自後年起,以不高於200美元的血液檢測服務在早期篩檢出來,以便及早識別及治療。研發有關血液檢查的公司表示,會先在中國內地丶香港和其他亞洲地區推出檢測服務。該項測試由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研發,其團隊將於明年在亞洲招攬5000人進行臨床測試,以便2025年正式推出這項簡便價廉而且準確度高的癌症篩檢服務,期望在2027年時可以透過一次血液檢查便篩查到十種癌症。


傳統檢測癌症方法是透過超聲波丶電腦斷層掃描或活體組織檢查等方式進行,常見問題是成本高昂丶較不便利和有風險,且須待癌症細胞出現病變才可檢測出來。新篩檢方法主要透過血液測試當中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碎塊而作出,原理是腫瘤細胞會定期將其細胞的一部分DNA釋放到人的血液中。但若血液中的DNA含量太少,化驗結果便不足以作為診斷根據,這缺點在腫瘤較小的情況下尤為明顯。但盧煜明指出,透過其去年發表的「FRAGMA」技術,新技術在檢驗肝癌丶大腸癌及肺癌的準確度分別為約0.98丶1.0及0.9,當中,1.0是為最準確,0.5則屬表現差。


根據公開資料,已發現的癌症有超過一百種。在2020年,最常見的癌症是乳腺癌丶肺癌丶結腸癌丶直腸癌以及前列腺癌。而致死癌症則以肺癌(180萬例死亡)丶結腸和直腸癌(91.6萬例死亡)丶肝癌(83萬例死亡)丶胃癌(76.9萬例死亡)及乳腺癌(68.5萬例死亡)為多。但中國人則有較高的肝癌風險,因為中國有一成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故盧煜明研發的一個檢測目標是肝癌。


為方便研發,盧煜明昨(26日)與港資檢測公司Prenetics公布,成立2億美元的合資企業Insighta。Insighta引述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指出,癌症每年導致全球1000萬人死亡,單是亞洲便造成600萬人死亡,而及早發現癌症有助提高患者存活率。該公司的新技術由抽血到儀器分析,只須兩丶三天便知道檢測結果。


盧煜明在1997年回港發展,加入中文大學,主攻基國與醫學,自2005年起獲不少獎項,去年獲頒被喻為美國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獎—臨牀醫學研究」,以表揚他利用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孕婦「無創產前診斷」,這項技術現已在全球九十多個國家或地地區應用。



資料:

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230627-%E9%A6%99%E6%B8%AF2025%E5%B9%B4%E5%8F%AF%E6%9C%9B%E6%8E%A8%E5%87%BA%E5%BB%89%E5%83%B9%E4%BD%8E%E9%A2%A8%E9%9A%AA%E7%9A%84%E8%A1%80%E6%B6%B2%E7%AF%A9%E6%AA%A2-%E5%8F%8A%E6%97%A9%E7%99%BC%E7%8F%BE%E7%99%8C%E7%97%87

受潮食物可隱藏最強致癌物!無色無味點防備?


現在正是夏日雨季,食物容易受潮發霉,有一種劇毒物質需要重點警惕,即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其無色無味,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元兇,小心它趁機滋生!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health/501295041/%E8%82%9D%E7%99%8C%E5%8F%97%E6%BD%AE%E9%A3%9F%E7%89%A9%E5%8F%AF%E9%9A%B1%E8%97%8F%E6%9C%80%E5%BC%B7%E8%87%B4%E7%99%8C%E7%89%A9%E7%84%A1%E8%89%B2%E7%84%A1%E5%91%B3%E9%BB%9E%E9%98%B2%E5%82%99
成功突破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根本性障礙 星漢德生物全球首創雙特異性抗體獲獎


在剛剛結束的2023年歐洲肝髒研究協會(EASL)年會上,星漢德生物與來自德國漢堡大學艾本多夫醫學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公布了一項針對其全球首創的雙特異性抗體(Anti-HBs×CD3Anti-HBs×CD28)的臨床前研究,在超過2000項報告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大會最佳報告獎(Best Presentation Award of EASL 2023)。


該項研究顯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雙重人源化小鼠在接受了短暫的Anti-HBs×CD3Anti-HBs×CD28雙抗的聯合治療後,有效激活了人源淋巴細胞,表現出強大的體內抗病毒免疫活性;HBV DNA、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等所有病毒血清學標志物以及肝內HBV前基因組RNApgRNA)和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均顯著降低,表明感染的肝細胞得到了有效清除。研究結果展示了該雙抗組合實現乙肝功能性治癒的巨大潛力。


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病毒學研究所所長、星漢德生物科學創始人Ulrike Protzer教授表示:「Anti-HBs×CD3Anti-HBs×CD28雙抗有效將T細胞特異性重定向於肝髒內被感染的肝細胞,並觸發T細胞針對HBV感染細胞的直接殺傷活性,以及由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所介導的非細胞殺傷性病毒清除,這一機制對於實現真正可持續的乙肝治癒至關重要。研究團隊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觀察到雙抗組合能有效調動CD8+CD4+ T細胞,激發高效的抗病毒免疫應答和清除效應,充分展現了乙肝治癒所需的核心機制。」


重建乙肝病毒特異性免疫反應是實現功能性治癒的關鍵。為了實現最優化的局部性T細胞重定向與激活,SCG設計了兩種新型的T細胞「銜接器」雙特異性抗體(Anti-HBs×CD3Anti-HBs×CD28),可以橋接HBV感染的肝細胞與表達CD3CD28T細胞。同時,CD3CD28雙重組合提供了T細胞充分激活所需要的雙重信號。初始的「識別」信號(第一信號)由T細胞通過其T細胞受體/CD3復合物識別外來抗原所啟動;CD28則作為最有效的共刺激受體,提供殺傷性T細胞的「共刺激」信號(第二信號)完成激活。此外,Anti-HBs×CD3Anti-HBs×CD28還可以靶向游離的HBsAg,發揮其強效的中和抗體活性,同步清除外周血中的HBV病毒及HBsAg亞病毒顆粒,解除免疫耐受。


星漢德生物首席科學官張柯博士表示:「患者體內高滴度的HBsAg會顯著抑制和損害HBV特異性抗病毒免疫應答,導致免疫耐受。而我們的雙抗組合,無論患者基線水平如何,均能有效地靶向和清除外周血HBsAg、核內cccDNA儲存庫以及永久整合的HBV DNA片段,從而徹底掃除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根本性障礙。」


乙肝感染是最常見的肝臟感染性疾病,全球有接近3億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超過25%患者會最終發展為肝癌,每年導致約82萬人死亡。而中國是乙肝大國,乙肝感染者超過8600萬,每年導致約40萬肝癌患者死亡。盡管中國已經實現全面接種預防性疫苗,但每年仍然有超100萬新發乙肝感染者,存量和增量數字龐大,乙肝負擔超重,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癒性療法。


星漢德生物首席執行官王樹立先生表示,星漢德首創的雙抗組合驅動T細胞徹底清除HBV感染的顯著作用和突破性成果,為實現攻克乙肝成功邁出了裡程碑的一步,星漢德生物將加快產品開發和臨床步伐,盡早惠及更多乙肝患者並實現「乙肝清零」計劃。



資料:https://portal.sina.com.hk/finance/finance-prnewswire/prnasia/2023/07/12/418842/%E6%88%90%E5%8A%9F%E7%AA%81%E7%A0%B4%E4%B9%99%E8%82%9D%E5%8A%9F%E8%83%BD%E6%80%A7%E6%B2%BB%E6%84%88%E7%9A%84%E6%A0%B9%E6%9C%AC%E6%80%A7%E9%9A%9C%E7%A4%99%EF%BC%8C%E6%98%9F%E6%BC%A2%E5%BE%B7%E7%94%9F/


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肝癌療法失效關鍵 開創新型聯合免疫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解肝癌適應免疫療法的關鍵,並針對該耐藥機制,成功研發出增強免疫治療功效的方法,已於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臨床潛力;此外團隊亦同時研究開展新一代「聯合免疫療法」,望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

 

肝癌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亦是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三的癌症。惟對於肝癌的免疫治療法卻處於有效率低、且容易出現抗藥性的困境。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解了肝癌適應免疫療法而產生抗藥性的關鍵,並針對該癌細胞耐藥機制成功研發出增強免疫治療功效的方法,更已在肝癌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在臨床上的潛力,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Gut》上。此外,研究團隊亦正研究開展嶄新一代的「聯合免疫療法」,將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望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讓病患更快受惠。

 

建立耐藥性的小鼠模型重現「冷」腫瘤肝癌免疫環境


中大指出,免疫療法是目前最先進的癌症療法,惟對於肝癌人士只有20%的治療有效率,且腫瘤會逐漸適應免疫療法的環境,使治療失效。有見及此,中大以超過一年時間、通過繁瑣的測試過程,建立了對免疫治療耐藥的小鼠模型,以達到能生動呈現人類對於免疫治療耐藥時,所出現的肝癌「冷」腫瘤環境的效果,再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進行分析,發現了肝癌細胞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兼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詩樂教授形容,在「熱」腫瘤環境中,因免疫T細胞活化、而免疫抑制細胞失效,使肝癌小鼠對於免疫治療敏感;而在「冷」腫瘤環境下,腫瘤會釋效出訊號,活化免疫抑制細胞,使T細胞竭盡,最終導致抗藥性出現。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可用作改善免疫治療的靶點

 

研究團隊透過先進的電腦分析,發現了免疫治療耐藥的新分子途徑,因肝癌細胞則會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研究人員以此找出克服免疫治療耐藥性的精確方法及使肝癌腫瘤重新對免疫治療有反應的關鍵。團隊發現了對於免疫治療新型「聯合療法」的靶點,IHDACPPARγ,經過小鼠實驗,確認使用PPARγ抑制劑與現有臨床用免疫治療藥物PD-L1抗體單藥的聯合療法,對於腫瘤消除有顯著效果;在小鼠模型的存治率上亦可見顯著地增加,使用聯合療法的小鼠有超過7成可存活至120日以上。

 

研究確認新型IHDAC藥物用於聯合療法的安全及有效性


研究團隊及後進一步利用其新小鼠模型,以證明新型IHDAC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聯合使用對肝癌免疫治療存在著有效性和安全性,確認新型IHDAC藥物,亦同樣可作為免疫治療耐藥新分子途徑這些「逃生路線」的「路障」,並通過聯合免疫療法以成功消除癌細胞。基於IHDAC藥物現時已於臨床上被用於治療直腸癌,其用於人體上的安全性得以被確保,因此研究人員在過去4年時間中開展了「實驗室」與「臨床」的融合研究,採集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病人的腫瘤樣本組織進行活檢化驗,以引證小鼠與人之間相通及有分別的地方。最終證實,肝癌患者與小鼠模型表現出一致的分子改變。

 

下一步開展加入IHDAC的聯合療法臨床試驗

 

是次研究發現,加入新型IHDAC藥物與PPARγ抑制劑到PD-L1抗體單藥的聯合藥物治療於肝癌病人的免疫治療上有效,惟PPARγ抑制劑目前仍處於小鼠試驗的階段,是以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開展新型IHDAC藥物與PD-L1抗體聯合療法的第二期臨床試驗,望可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上,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免疫療法。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兼腫瘤學系教授陳林教授表示:「基於臨床前研究結果,我們將針對單獨對免疫療法產生耐藥性的肝癌患者開啟第二期臨床試驗,有機會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冷』 腫瘤患者的有效及安全的新一代免疫療法。」

 


資料: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MLEaQXa


肝酵素過高代表什麼?


很多時候大家在例行檢查中,會有抽血檢查這個部分,而肝功能裏,我們希望看到肝酵素是否處於正常水平。肝酵素其實是肝臟細胞內一種化學物質,通常分為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兩種。若果肝酵素過高,可能代表肝臟受到損害,這些酵素便被釋放出來,在一般抽血檢查時,就會發現它過高的情況。

 

簡單來說,即肝臟正在發炎。

 

什麼原因會導致肝酵素過高呢?很多因素都有機會。所以當見到肝酵素過高時,便會進行更多詳細檢查,看看是急性或慢性肝炎引起。常見的例如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結構上引起膽汁閉塞如結石或胰臟問題等。當然肝臟本身有否腫瘤亦要被排除。另外藥物也是引致肝酵素過高的常見原因,不論中藥或西藥,如降膽固醇藥、抗生素、消炎止痛等藥物,皆會影響肝臟。不過,簡單如一般傷風感冒或者發燒的狀態下,肝臟都會受牽連,肝酵素會升高。因此,如有問題一定要找醫生跟進。

 

醫生通常會安排抽血檢查、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等影像檢驗外,同時可能會安排肝臟脂肪及纖維化掃描。會檢查一下結構上的狀況,以及會否有肝硬化問題。

很多時候肝酵素過高並沒症狀,因為除非它到達4位數水平,否則病人沒感覺,但這不代表身體沒問題,所以一定要再跟進。要因應不同病因去處理肝酵素過高。

 

如果有慢性肝炎如乙肝或丙肝,現在有非常有效的藥物去控制。若然是因為酒精影響,當然要戒酒。如果是脂肪肝,便要注意飲食、多做運動,情況嚴重的可能要服用一些輔助性藥物。

 

大家要保持肝臟健康,盡量進食經徹底煮熟的食物、避免喝酒、飲食清淡,控制體重及做適當運動。定時進行身體檢查,亦可及早處理相關問題。

 

 

資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515535/%E8%82%9D%E9%85%B5%E7%B4%A0%E9%81%8E%E9%AB%98%E4%BB%A3%E8%A1%A8%E4%BB%80%E9%BA%BC%EF%BC%9F


盧寵茂︰全港有約50萬名乙肝患者 盼加強篩查達「早發現早治療」


香港目前有約50萬名乙型肝炎病毒的帶菌者。香港乙肝基金會今舉辦「翡翠絲帶擊退乙肝2023」活動,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在控制乙型肝炎方面相當成功,未來希望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更大作用,包括早在35年前為初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減年輕一代受感染的風險;下一階段,希望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更大保障,除醫管局外,亦向家庭醫生推廣,透過不同方案加強檢測及篩查,盼有效治療及預防慢性肝病,如肝硬化及肝癌,務求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盧寵茂表示,乙型肝炎不但只在香港,甚至在全個國家都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期望可消除「中國是乙肝大國」這不好的稱號。


出席同一場合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指,自1988年起,本港實施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但在1988年出生人士,仍有很多人未接種肝炎疫苗及接受檢測,提醒市民有機會便做乙型肝炎檢查。香港乙肝基金會會長黎青龍則提醒乙型肝炎患者,每半年要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



資料:

https://www.am730.com.hk/%E6%9C%AC%E5%9C%B0/%E7%9B%A7%E5%AF%B5%E8%8C%82-%E5%85%A8%E6%B8%AF%E6%9C%89%E7%B4%8450%E8%90%AC%E5%90%8D%E4%B9%99%E8%82%9D%E6%82%A3%E8%80%85-%E7%9B%BC%E5%8A%A0%E5%BC%B7%E7%AF%A9%E6%9F%A5%E9%81%94-%E6%97%A9%E7%99%BC%E7%8F%BE%E6%97%A9%E6%B2%BB%E7%99%82-/389777


本港約40萬人患乙型肝炎 衞生署籲及早檢測及治理


衞生署表示,根據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6%的香港人口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約15%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遠會發展至可致命的晚期肝臟疾病,例如肝硬化和肝癌。

衞生署提醒較高風險人士可諮詢家庭醫生以進行乙型肝炎血液測試,採取適切的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應諮詢醫生以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並定期接受跟進與檢查,及早察覺和治理肝臟的變化。

慢性乙型肝炎屬終身感染,患者可持續數十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嚴重受損。較高風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士,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性伴侶、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應進行測試以確定其乙型肝炎狀況。

 

 

資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11037-20230728.htm
驗乙肝 救你命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病。根據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6%的香港人口已感染乙肝病毒,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


在香港,大部份乙肝患者於嬰幼兒時期已受感染,當中母嬰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乙肝病毒亦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以及性接觸而傳播。大部分嬰幼童及約5 % 成人受感染後未能清除病毒,繼而發展為終身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可致肝癌


慢性乙肝患者可持續多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受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約15 – 40% 的患者長遠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於2021年共有1447宗肝癌登記死亡個案。本地研究顯示,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屬乙型肝炎患者。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和性伴侶感染乙肝的風險一般較高。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工作上會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等亦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以分別評估乙肝感染及免疫情况;以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慢性乙肝患者須定期跟進和檢查


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大大減低乙肝患者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作評估及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論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所有乙肝患者都應定期覆診及進行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病毒量,及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及處理肝臟的變化。



資料:https://health.mingpao.com/%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9%A9%97%E4%B9%99%E8%82%9D-%E6%95%91%E4%BD%A0%E5%91%BD-%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慢性腎衰竭的成因眾多,但大多數個案也與糖尿病有關。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腎小球發炎。因此若然同時出現這兩個問題,又沒有加以控制,腎衰竭風險便會增加。

 

小心3大乙肝症狀 疲勞也高危

 

未惡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沒有症狀,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時感染,身體無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於體內,並對肝臟造成慢性傷害。急性乙肝症狀相對明顯,可出現右上腹脹痛、疲勞和黃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沒有接受身體檢查及未見乙肝症狀,很易忽略潛藏健康問題,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腎病,有明顯症狀才知曉。若然乙肝患者於老年時出現糖尿病,更會加劇對腎臟的傷害。幸好,隨著身體檢查流行,愈來愈多人提早發現肝酵素升高,發現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一樣,腎病進展緩慢,僅得部分人出現早期腎病症狀,例如膜性腎小球發炎,可出現水腫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顯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較易察覺不妥並求醫。不過,並非所有腎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會出現疲勞、食欲下降和身體痕癢等無指向性的症狀,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醫。

 

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須早求醫

 

乙型肝炎患者特別是年長或同時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檢查、計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確診糖尿病或腎病,在展開乙肝治療前,首先應審視以往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如有),近期的肝、腎功能指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

 

舊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大,有可能影響腎功能、電解質數字和導致骨質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藥性低,對腎臟影響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可考慮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藥物。若患者一直使用舊一代藥物,而又察覺到腎功能逐漸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換新一代抗病毒藥物。因此,長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藥物的患者,隨年老可能出現糖尿病和腎病併發症時,需要與主診醫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無肝硬化等嚴重併發症,過去亦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使用糖尿病藥物的選擇便更多。醫生可根據病人糖化血紅素(HbA1c)數值得悉患者過去三個月的血糖狀況,再根據病人的舊有病歷,制訂適合患者的糖尿病藥物或人工胰島素。

 

維持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壓,減少對腎臟的傷害。乙型肝炎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驗血及驗尿等,向主診醫生了解腎功能的數值變化,以保護腎臟健康,及早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撰文:腸胃肝臟科醫生 馮玨樑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263538/%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


「肝腎」相照


相信大家聽過「肝膽相照」,但原來「肝腎」都可以相照。


首先,在本港常見的乙型肝炎帶菌者,除了要定期監測肝臟狀況外(因為比平常人有較高風險患上肝癌及肝硬化問題),亦要留意腎臟情況。原來乙型肝炎患者會有「腎共病」。


「共病」意思指在主要診斷的病症以外,病人同時患有由主要診斷疾病而產生的長期問題。


就乙型肝炎病人而言,香港中文大學較早前有研究顯示,在過去十多年間,乙肝共病情況有所增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病及骨質疏鬆等。


在乙型肝炎患者身上可能出現的腎病,常見包括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及結節性多動脈炎(PAN)。因此,患者要留意自己有沒有以下症狀,例如小便帶血、帶泡沫、混濁和水腫問題等,它們可能是慢性腎病的徵兆。


另外,服用治療乙肝的核苷和核酸之類藥物時,也有小部分病患腎功能有機會受到影響。所以在服用這些藥物時,醫生通常會監察腎功能。


肝腎綜合症(Hepatorenal syndrome)是一種有機會危害生命的疾病,一般在患有晚期肝病的患者中出現,尤其有嚴重肝硬化及腹部有積水的病人。


肝腎綜合症也有機會發生在暴發性肝炎或急性肝衰竭的病患中。


雖然肝腎綜合症可以在晚期肝病患者裏出現,然而,它的確切原因和發病機率仍屬未知之數。所以如患上了肝硬化,便要盡量留意,以免傷腎。


例如避免服用一些非類固醇的消炎藥、注意鹽份攝取,減輕腎臟負擔。若果有其他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要好好控制,因為這些疾病皆會讓腎功能轉差。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資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540758/%E3%80%8C%E8%82%9D%E8%85%8E%E3%80%8D%E7%9B%B8%E7%85%A7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慢性腎衰竭的成因眾多,但大多數個案也與糖尿病有關。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腎小球發炎。因此若然同時出現這兩個問題,又沒有加以控制,腎衰竭風險便會增加。

乙型肝炎|小心3大乙肝症狀 疲勞也高危!
未惡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沒有症狀,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時感染,身體無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於體內,並對肝臟造成慢性傷害。急性乙肝症狀相對明顯,可出現右上腹脹痛、疲勞和黃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沒有接受身體檢查及未見乙肝症狀,很易忽略潛藏健康問題,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腎病,有明顯症狀才知曉。若然乙肝患者於老年時出現糖尿病,更會加劇對腎臟的傷害。幸好,隨著身體檢查流行,愈來愈多人提早發現肝酵素升高,發現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一樣,腎病進展緩慢,僅得部分人出現早期腎病症狀,例如膜性腎小球發炎,可出現水腫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顯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較易察覺不妥並求醫。不過,並非所有腎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會出現疲勞、食欲下降和身體痕癢等無指向性的症狀,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醫。

乙型肝炎|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須早求醫
乙型肝炎患者特別是年長或同時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檢查、計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確診糖尿病或腎病,在展開乙肝治療前,首先應審視以往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如有),近期的肝、腎功能指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

舊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大,有可能影響腎功能、電解質數字和導致骨質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藥性低,對腎臟影響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可考慮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藥物。若患者一直使用舊一代藥物,而又察覺到腎功能逐漸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換新一代抗病毒藥物。因此,長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藥物的患者,隨年老可能出現糖尿病和腎病併發症時,需要與主診醫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無肝硬化等嚴重併發症,過去亦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使用糖尿病藥物的選擇便更多。醫生可根據病人糖化血紅素(HbA1c)數值得悉患者過去三個月的血糖狀況,再根據病人的舊有病歷,制訂適合患者的糖尿病藥物或人工胰島素。

維持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壓,減少對腎臟的傷害。乙型肝炎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驗血及驗尿等,向主診醫生了解腎功能的數值變化,以保護腎臟健康,及早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撰文:腸胃肝臟科醫生 馮玨樑

資料:
https://www.singtao.ca/6350985/2023-08-23/news-%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variant=zh-hk

肝炎肝癌——無聲殺手如何應付?
肝炎肝癌——無聲殺手如何應付?

撰文:01論壇出版:2023-12-22 10:30

在瑪麗醫院的肝臟移植中心內,當中七成病人都患有肝癌,其他則是肝硬化或是由肝炎引致的嚴重肝衰竭。晚期肝病病人通常有一些明顯的病徵,包括面部發黃和腹脹,有些亦因為肝硬化或肝癌引發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而出血。對這群病人而言,過一天正常生活都是奢望。

來稿作者:「肝臟疾病關注組」黃龍輝、陳偉傑

本港約八成肝癌病人同時是乙型肝炎患者,然而大部分患者確診肝硬化或肝癌前根本不知自己患有乙型肝炎,因此從來沒有求醫。其實現時已有藥物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變,如果及早發現,乙肝患者可以使用藥物減低該病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免受痛苦的慢性肝病折磨。普及篩查 盡早抽查出乙肝個案

陳先生有一天突然在街上昏倒,被送往醫院期間一直昏迷。原來他一直患有乙肝而沒有任何徵兆,到昏迷時肝臟已經衰竭,幸得女兒捐出活肝並成功進行移植手術。陳先生康復後,於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積極投入義工服務,希望以過來人身份提醒更多人關注肝臟健康。

月前有組織為124名35至78歲市民進行乙型肝炎及肝癌篩查,成功找出10名乙型肝炎呈陽性及高風險人士,比例與政府公布的數據吻合,即全港約有7 - 8%人為乙肝帶菌者。根據香港大學2019的研究結果,香港乙型肝炎未確診率高達48%,而約八成肝癌患者也是乙肝病人,相比亞洲其他同樣先進的地方,統計數字反映香港的情況較為嚴峻。因此,盡早識別乙肝患者,以「早發早治」為方針展開治療以防止後期病變,對減少肝硬化和肝癌個案有非常直接的幫助。

關注組建議:礙於肝病一般不容易被察覺,很多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政府已為1986年或以後出生的初生嬰兒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及補種,因此,政府應向1986年前在港出生的市民,以及1986年後來港居住的人士提供乙型肝炎檢查以抽出乙型肝炎患者或高危人士,盡早安排藥物治療,控制其乙型肝炎出現病變,或進一步跟進缺乏乙型肝炎抗體的人士。肝硬化及肝癌病人應定期接受腸胃鏡檢查

慢性肝病患者同時面對另一個問題,肝硬化及肝癌容易令血管及動靜脈畸形,加上肝硬化患者常出現門靜脈高壓症,以及肝臟凝血功能受損,這些均會增加消化系統出血的風險。為減低     出血併發症風險     ,患者須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以確定沒有消化道出血或肝癌患者常見的食道靜脈曲張,同時降低因藥物副作用引致的     出血風險。但目前公營醫療體系的腸胃鏡檢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消化道檢查)的輪候期非常長,不少肝硬化及肝癌病人未能獲安排定期檢查,影響患者的藥物治療,令病情更難於管理。

關注組建議:肝硬化及肝癌會增加消化系統出血的風險,兩種疾病的患者定期接受腸胃鏡檢查對監控病情非常重要。若有關當局增加腸胃鏡檢查的服務容量,或向私營醫療機構購買腸胃鏡服務名額,縮短整體輪候時間,確保肝硬化及肝癌病人能夠定期接受腸胃鏡檢查,盡早發現及治療消化系統出血的問題,可以減少出現併發症並作出適切的治療。優化肝癌篩查技術 儘早發現肝癌患者

根據醫學研究,若病患能在早期發現肝癌,整體存活率可達5年以上。在日本和台灣,超過六成和四成肝癌個案均在初期發現,這對於病情管理和藥物治療效果有正面作用。然而,香港現時約七成肝癌患者首次診斷時已為肝癌晚期或末期。

現時本港主要依靠超聲波(US)和甲胎蛋白生物標記(AFP)檢測高風險人士(包括乙肝、丙肝及肝硬化患者)的肝臟情況,但面對資源緊拙的問題,醫管局提供超聲波檢查的服務量不足,而兩項檢測方法亦有其自身的局限。再者,雖然香港與日本和台灣都會為高風險人士提供定期篩查,但在執行上,香港多數以每12個月為一個檢測週期,遠較日本和台灣的6個月長。

有些乙肝患者因為只接受AFP檢測,而未能發現原來已經患上肝癌。到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其實在篩查技術方面,中國、日本、台灣已加入甲胎蛋白異質體生物標記檢測(AFP-L3)及異常凝血酶原生物標記檢測(PIVKA-II),程度明顯較為深入,準確性亦能進一步提升。同路人同盟及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於今年6月為 94 名高風險人士進行AFP 和 PIVKA-II檢測,發現當中 4 名參加者很大機會已患上肝硬化或肝癌,需要作進一步醫學跟進。

關注組建議:如果採用 AFP混合PIVKA-II,為患有乙肝或肝硬化等高風險人士定期檢測,將有效填補現時因超聲波檢查量不足的缺口。有研究指出,如果能夠在AFP 和US兩種檢測的基礎上加入PIVKA-II,並定期為高風險人士提供檢測,將可令本港成功找出肝癌患者的比率由大幅提升,令肝癌患者病情更早及更容易受控制。

近年出現更多對肝癌具良好治療效果的方案,肝癌患者的存活率相較以前高。但面對日益增加的癌症個案,公營醫療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若要紓緩負擔,就必須從源頭着手,例如進行普及乙肝篩查,以及為肝硬化與肝癌患者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以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接受治療。

如果政府能夠增撥資源進行普及篩查,同時在上游(乙型肝炎)及中游階段(肝硬化)提升確診率,就可以及早堵截慢性肝病患者演變為肝癌病人。雖然普及篩查將衍生醫療開支,但相對治療肝癌的醫療開支,篩查更有效減省長遠的公共醫療支出,做到病人與政府雙雙「戰勝」肝癌。

原文網址: 匯思醫創|肝炎肝癌——無聲殺手如何應付?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402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醫健事/41萬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醫
醫健事/41萬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醫
大公報 A8:港聞
2023-12-29

乙肝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輕心。右圖:衞生署昨日發表報告,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當中35至54歲的中年人士感染率佔最多。

乙肝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輕心。右圖:衞生署昨日發表報告,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當中35至54歲的中年人士感染率佔最多。

乙型肝炎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預防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衞生署昨日發表報告,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35至54歲的中年人士感染率佔最多,達到8.4%,另有70%受訪患者沒有就醫。\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衞生署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間,訪問超過16000名15歲或以上的非住院港人,當中超過2000名年齡15至84歲的受訪者,進一步完成身體檢查,分析病毒性肝炎的調查結果,以及四種主要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的血液樣本檢測結果。

高風險者應及早檢測

四種肝炎病毒中,以乙型肝炎對本港公共衞生造成重大負擔。完成身體檢查的參與者中,6.2%受訪者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當中近40%在調查時,並沒有自述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並有約70%受訪者沒有就其肝臟疾病進行醫療跟進,顯示本港有相當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狀態。

按照是次調查結果作推算,全港整體人口約5.6%,即約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

此外,調查同時發現,35至54歲人士的感染率佔最多,35歲以下的年齡組別的陽性率則明顯較低,當中15至24歲及25至34歲的年齡組別人士,分別只有0.3%及1.5%,反映本港自1980年代實施普及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和其他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措施後,有效降低年輕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衞生署高級名譽顧問黎青龍表示,乙型肝炎可透過母嬰傳播、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性接觸而傳播,部分患者未能清除病毒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長遠或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肝癌病人中約80%屬乙肝患者,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士應及早進行檢測及醫治乙型肝炎。

注意個人衞生防感染

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建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檢查,及早察覺肝臟的變化,例如抽血檢驗肝功能,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評估,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從而降低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

至於丙型肝炎,調查發現0.26%參與者受感染,根據調查結果作推算,本港約17000人患有丙型肝炎,與過去的本地研究綜合分析,香港一般人口中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在過去數十年持續處於低水平。衞生署指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一般經由受污染食物和水傳染,可引致急性肝炎,市民應注意個人、食物和環境衞生。

原文網址: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740441653631651840.html
乙型肝炎|衞生署指香港41萬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乙型肝炎|衞生署指香港41萬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撰文:余月明出版:2023-12-28 17:52

衞生署今(28日)發表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並首次納入關於病毒性肝炎的調查問題及測試,以評估目前香港人口的病毒性肝炎狀況。調查結果發現,本港有約41萬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佔整體人口5.6%。
本港有約41萬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佔整體人口5.6%。(衞生署圖片)

為評估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於本港的疾病活躍程度,衞生署早前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間進行人口健康調查,當中訪問超過1.6萬名15歲或以上的非住院香港人口。35歲以下的年齡組別感染率低 料預防措施有效

衞生署按調查結果推算,全港有約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佔整體人口5.6%。調查當中發現,35至54歲人士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最高,達8.4%;35歲以下的年齡組別則較低,只有不足2%,由此可見港府由1980年代起,就兒童乙型肝炎及其他相關預防措施有效降低年輕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衞生署指,四種主要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中,乙型肝炎對本港公共衞生造成重大負擔。是次調查有超過2,000名15至84歲受訪者進一步完成身體檢查,其中有6.2%參與者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測試呈陽性,當中有近四成受訪者並未有於住戶調查中自述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反映本港有一定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未知自己感染。丙型肝炎感染率處低水平

另外,調查亦發現有0.26%參與者對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測試呈陽性反應,從結果推算,本港有約1.7萬人患有丙型肝炎,感染率於過去數十年持續處於低水平。衞生署表示,市民應採取適切的措施預防感染病毒性肝炎。

衞生署表示,市民應採取適切的措施預防感染病毒性肝炎,建議較高感染風險人士,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和性伴侶等進行測試,而慢性肝炎患者應及早進行醫療跟進。衞生署亦會進一步加強監測工作,提高診斷和治療覆蓋率。

原文網址: 乙型肝炎|衞生署指香港41萬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6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衛生機構呼籲亞裔 務須關注肝炎防治
衛生機構呼籲亞裔 務須關注肝炎防治
2024-05-01 

多個衛生組織宣傳五月「肝炎意識月」。主辦方提供
2024年5月被市參事會定為三藩市「肝炎意識月」,三藩市眾多健康組織在市府門前舉行發佈會。東北醫療服務(NEMS)、「三藩市灣區無乙肝」(SF Hep B Free Bay Area)等組織,攜手市參事殷嘉立(Joel Engardio)、東華醫院CEO張建清、加州公共衛生局局長阿拉貢(Tomas Aragon)與會。三藩市公共衛生局、阿拉美達縣公共衛生局、「三藩市停止丙肝」(End Hep C SF)等機構也參加。

與會者強調,面對乙肝和丙肝發病率上升,加強公眾意識非常主要,乙肝對亞裔美國人的影響尤為嚴重。三藩市是全美亞太裔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必須列入公共衛生優先事項。

乙肝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肝臟感染,可導致急性和慢性疾病。20年前每10個亞裔美國人中就有1個患有乙肝。如今下降到每12人有1個。在加州88%患乙肝成年人是亞太裔。

加州公共衛生局宣佈,向東北醫療服務、向「三藩市灣區無乙肝」和愛滋病健康基金會和東華醫院提供300萬元,向全市因語言隔閡等因素難以接觸的群體開展乙肝宣傳,以進一步消除肝炎在灣區的傳播。

殷嘉立的已故華人男友Mark Lim於2001年死於慢性乙肝引起的肝癌,生前積極參與史丹福大學亞洲肝臟中心創建「灣區三藩市無乙肝」非牟利機構。殷嘉立提出5月是三藩市的肝炎意識月,在市參事會上獲得通過。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導



原文網址: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4-05-01/%e8%a1%9b%e7%94%9f%e6%a9%9f%e6%a7%8b%e5%91%bc%e7%b1%b2%e4%ba%9e%e8%a3%94-%e5%8b%99%e9%a0%88%e9%97%9c%e6%b3%a8%e8%82%9d%e7%82%8e%e9%98%b2%e6%b2%bb/4842889#google_vignette
【接種疫苗】全港約41萬人患乙型肝炎 衞生署呼籲高危人士進行檢測
【接種疫苗】全港約41萬人患乙型肝炎 衞生署呼籲高危人士進行檢測
2024年2月21日

根據最新的本港的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全港有約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乙肝)。衞生署呼籲高危人士進行檢測。

衞生署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表示,由於慢性乙肝無明顯病徵,往往難以發現已經受感染,呼籲包括父母或兄弟姐妹或伴侶患有乙型肝炎的高危人士,應該進行測試,如果無抗體保護應接種疫苗。

處方公布的數據顯示,15至34歲人士的乙肝感染率明顯較低,相信主要與當局80年代起,採取向患病孕婦提供抗病毒藥等一系列預防母嬰傳播的措施有關。

另外,為應付可能有大量的乙型肝炎患者求診,署方與醫管局已制訂指引於醫管局部份聯網試行基層醫療與專科合作,治理乙型肝炎病情穩定的患者。

乙型肝炎可由性接觸、輸入帶病毒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紋身、穿耳或針炙中使用受污染的儀器等等而傳染;帶病毒母親於分娩期間或於襁褓期間亦可把病毒傳給嬰兒。

乙型肝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眼白變黃、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均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製圖/文字:Health Concept
原文刊登: https://hk.news.yahoo.com/%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5%85%A8%E6%B8%AF%E7%B4%8441%E8%90%AC%E4%BA%BA%E6%82%A3%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8%A1%9E%E7%94%9F%E7%BD%B2%E5%91%BC%E7%B1%B2%E9%AB%98%E5%8D%B1%E4%BA%BA%E5%A3%AB%E9%80%B2%E8%A1%8C%E6%AA%A2%E6%B8%AC-080000469.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BpTxdO7wC74lM2IpZAMymFkZeNyTSxi1hP40fLZd0Vl37V82Y0FtaBkF1zxgs2lIl7eCes9AtWtuHvknbL_i7YMEkrJE5EfdvjdrETI_rpQBSPrs35H2BEZihF2I0DzVGwjc4h8M4lyq45ygWKhJ3rleEdOMmn2eo9Z3rxOgGpQ
孕婦帶乙肝病毒嬰兒接種疫苗九成半見效 未見抗體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孕婦帶乙肝病毒嬰兒接種疫苗九成半見效 未見抗體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22/02/2024

【明報專訊】衛生署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時年紀愈小,風險愈高,若初生嬰感染乙肝病毒,有九成機率發展成為慢性乙型肝炎。衛生署顧問醫生(特別預防計劃)黃駿君表示,本港大部分乙肝感染途徑為母嬰傳播,該署近年已為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安排接種疫苗後的血清測試,又為患乙肝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有信心達至「無乙肝新一代」目標。


料港有41萬乙肝患者 母嬰傳播 已打疫苗嬰九成半見效
衛生署據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黃駿君指感染乙肝無明顯病徵,部分患者可能直至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才會發現。

黃駿君表示,去年約2.4%孕婦在公營機構驗出對乙肝表面抗原測試呈陽性。針對母嬰傳播,衛生署自2020年8月起每年為800至1000名患乙肝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母嬰傳播風險。截至去年底,該署為1990名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安排接種乙肝疫苗後的血清測試,當中近九成半嬰兒對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已受保護,約4.9%則未有對疫苗產生免疫反應;0.4%發現感染乙肝,將轉介至兒科跟進及治療。

半成未見抗體 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對於少數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仍未產生抗體,黃駿君指嬰兒年紀小,免疫系統相對未成熟,即使接種疫苗「都未谷得出抗體」,同時不排除因正在演變成慢性乙肝感染,或是先天身體免疫系統毛病,建議家人照顧上多加注意,以降低嬰兒感染乙肝風險。

衛署:目標「無乙肝新一代」
黃又稱,7名接種疫苗後仍染乙肝的嬰兒,大部分源於母親未有參與服藥降病毒載量等服務,相信隨着計劃推進,加上自1980年代實施的預防乙肝母嬰傳播措施,令目前15至34歲年輕一代感染率少於2%,有信心未來患有乙型肝炎的人數將減少,「無乙肝新一代」是可達到的目標。

衛生署據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黃駿君指感染乙肝無明顯病徵,部分患者可能直至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才會發現。她說目前乙肝治療上已有突破,口服藥副作用少且抗藥風險低,有助減低患上肝衰竭和肝癌等風險。

原文網址: https://health.mingpao.com/%e5%ad%95%e5%a9%a6%e5%b8%b6%e4%b9%99%e8%82%9d%e7%97%85%e6%af%92%e5%ac%b0%e5%85%92%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9%9d%e6%88%90%e5%8d%8a%e8%a6%8b%e6%95%88-%e6%9c%aa%e8%a6%8b%e6%8a%97%e9%ab%94/
世界肝炎日|衞生署推算逾40萬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前年1412人死於肝癌
世界肝炎日|衞生署推算逾40萬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前年1412人死於肝癌
am730
2024年7月28日

衞生署推算逾40萬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世界衞生組織把每年7月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希望提升公眾對肝炎的重視。本港衞生署表示,根據去年發表的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推算,全港整體人口當中約5.6%,即約41萬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同時發現近四成患者未發現自己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約七成患者沒有就其肝臟疾病進行醫療跟進,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感染者不清楚或不重視自己的肝炎情況。

籲慢性乙肝患者定期檢查跟進
衞生署發言人稱,肝癌為香港第三位癌症殺手,前年共有1,412人死於肝癌,亦有本地研究顯示大部分肝癌個案與慢性乙型肝炎有關。他補充,患有慢性乙肝人士應定期接受檢查和跟進,以及早察覺和處理肝臟的變化,而有關藥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複製,大大減低患者出現肝硬化和肝癌風險。

此外,衞生署指市民如不確定自己乙型肝炎感染及免疫狀況,特別是較高風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士,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和性伴侶,應諮詢家庭醫生以進行乙肝測試,並採取適切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肝疫苗。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世界肝炎日-衞生署推算逾40萬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前年1412人死於肝癌/473692?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
​食之無味是警訊!4旬男反胃想吐…以為是諾羅 醫示警「2症狀」
食之無味是警訊!4旬男反胃想吐…以為是諾羅 醫示警「2症狀」
編輯:陳煜濬 2024-10-15 10:42


「食之無味」是警訊!有1名40多歲的男子先前因吃東西嘗不到味道,且一聞到油炸食物等異味就反胃想吐,於是急忙就醫看診,且以為是感染諾羅病毒,最後才知原來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也指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會造成味覺失調和噁心,有急性肝炎的病患還會「食之無味」,「對策是找胃腸肝膽科診治、驗肝功能。」

錢政弘近日在臉書發文列舉「為什麼常覺得的嘴巴很苦」的原因:包括牙周病、蛀牙、牙齦炎會影響味覺;口乾、口水分泌不足、乾燥症;胃食道逆流;口腔霉菌感染,舌頭有白苔;新冠感染;賀爾蒙改變;抗生素、口服避孕藥等藥物;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微量元素缺乏等等。


其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部分,他半年前曾遇過1名40多歲的男子,對方因為持續噁心、嘔吐去診所就醫,原以為是食物中毒或諾羅病毒感染,但是吃了3至4天的腸胃藥,症狀依然沒有緩解,於是轉診到他的門診檢查。

錢政弘詢問他的症狀後發現,有2點特別像是急性肝炎的表現,也就是「吃東西都沒有味道!」「聞到異味(如油炸)的東西會想吐」,結果後來抽血證實,果真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ALT高達1700,「持續有3週的時間,他吃東西都沒有辦法分辨食物的味道,一直等肝功能正常後,味覺和食慾才恢復。」

疾管署也指出,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其症狀包含: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恢復期有時會拖延,但會完全康復不留後遺症。

6歲以下兒童感染約有70%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感染後,約70%會出現症狀,且通常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型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原文網址: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69374/
【非常醫生】乙肝疫苗或無效隱藏肝癌危機 最年輕4歲肝癌死亡
【非常醫生】乙肝疫苗或無效隱藏肝癌危機 最年輕4歲肝癌死亡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李志光指,嬰兒接受3劑乙肝疫苗後,仍有機會抗體不足,並因慢成乙肝變成癌症。

100個港人中約有8人感染乙型肝炎,本港現時已為初生兒於出生、1個月及半歲大時已接種乙肝預防疫苗,兒童癌症專家、中大兒科學系教授李志光指,大部分兒童接種乙肝預防疫苗後均有成效,但有不足1成兒童打齊3針仍未能起效,須補打疫苗,但目前欠缺跟進。李志光每隔數年就確診一童感染乙肝致癌個案,最年輕僅得4歲。

李志光自己是其中之一,接種3劑乙肝預防疫苗亦未有產生抗體,需接種第4劑才產生保護。他直言本港為兒童接種疫苗後,未有跟進是否已產生足夠抗體,臨床所見每隔數年就發現有兒童因乙肝成癌的個案,單是受訪前一天又獲悉多一宗類似個案,患童僅得8歲。

他表示,部分患童確診肝癌時不足10歲,數年前更曾有4歲最年輕男患童,經母體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屬接種疫苗後仍無效的那一群,經驗血報發現肝酵素高,且又有肝癌常見的肚漲症狀,左右肝葉亦有有腫瘤,不能以手術切除。

李指,男童帶有乙型肝炎病毒,即使換肝後仍受病毒影響,化療電療亦無效,「捱了大半年到5歲就救不回了。」

他又指,視乎發病時腫瘤大小,即使可以接受切除手術,患童亦僅可生存多10年或20年:

見到這類個案都感到好唏噓,因為可以預防,而早期慢性肝炎亦可以用抗病毒藥治療。

他稱,海外有地區會就帶有乙肝的母親,為其初生嬰接種預防疫苗之餘,同時恆常跟進其乙肝情況:

香港政府策略就是接種完疫苗就不跟進,覺得不需要,但對我們來說一宗都是多。

他認為,港府亦應仿傚,一旦發現疫苗無產生抵抗力,就要補打1、2針,並要緊密監察,避免發展成慢性肝炎。



原文網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318788/%E3%80%90%E9%9D%9E%E5%B8%B8%E9%86%AB%E7%94%9F%E3%80%91%E4%B9%99%E8%82%9D%E7%96%AB%E8%8B%97%E6%88%96%E7%84%A1%E6%95%88%E9%9A%B1%E8%97%8F%E8%82%9D%E7%99%8C%E5%8D%B1%E6%A9%9F%E3%80%80%E6%9C%80%E5%B9%B4%E8%BC%954%E6%AD%B2%E8%82%9D%E7%99%8C%E6%AD%BB%E4%BA%A1

Return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