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2023
【腸胃隱憂】一日三次排便 唔代表腸胃好! 其實暗藏隱憂
有些人一日能排便三次以上,
持續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通常出現長達幾周就稱為「慢性腹瀉」,
這個情況並不代表沒宿便或者腸道健康,
而是身體有可能出現以下某些疾病的警號。
1. 「乳糖不耐症」
全亞洲高達9成的人都有「乳糖不耐症」,由食物中含有乳糖的食物引起的「食物過敏」,於2小時內發生產生腹瀉、排氣和脹氣的情況,因體內無法產生乳糖酶去分解乳糖,從而容易發生乳糖不耐症的問題。大部分的乳糖不耐症患者可以忍受這些不適,這方面可以從日常飲食習慣,視乎自身情況適量減少攝取含有牛奶或乳製品,去減少腹瀉次數。
2. 「大腸激躁症」
現時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可能從心理因素上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如緊張、焦慮、壓力相關的生理反應而無法發揮平常功能而影響腸道問題,會以經常排便、便秘交錯出現的症狀來表現。目前治療方法可從飲食、藥物及心理三大方向減緩腹瀉,避免煙酒過多,保持正常生活規律。
3. 藥品或營養品的副作用
在出現腸胃病痛時吃藥品或營養品會破壞腸胃菌叢,導致腹瀉的現象。有些藥物本身就有軟便效果,所以吃了會腹瀉,但是有些人因為使用藥品時間過長,讓這種大腸環境失去平衡狀態,除了腹瀉,有可能引起發炎腫脹、腸阻塞、敗血症等,應向醫生查詢及改善建議。
4.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克隆氏病」及「潰瘍性大腸炎」,大多數出現在20至40歲的成人,常以腹瀉、貧血及腹痛等症狀,患病與自體免疫、基因、環境息息相關。「克隆氏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復發性全身發炎疾病,影響腸胃道從口腔至肛門的任何部分,可能發生貧血、皮疹、關節炎等腸胃道之外問題。目前治療集中於改善症狀,緩解病情以及預防復發。「潰瘍性大腸炎」是侵犯大腸黏膜,通常以肛端直腸開始侵犯,長期反覆發炎造成纖維化,持續發炎後也可能比正常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因此需常規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盡快及早發現問題。
5. 「大腸癌」
俗稱癌王「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形成的癌病,因為部分腸道被腫瘤堵塞,固體的糞便無法通過,只剩稀水狀的糞便可被排出來,就成了腹瀉。大腸癌的常見病徵包括持續性急便、血便、糞便性狀改變及體重減輕。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癌細胞會持續生長,並逐漸擴散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更多的身體疾病,變得更難醫治。為了正確診斷是否患上大腸癌,醫生建議定期為身體進行各種化驗。
「慢性腹瀉」一般無法在可預期的時間排便,長遠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若長期出現腹瀉症狀,建議暫時不要吃固體、油膩、奶類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先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如情況未有好轉可能是不同的現象所導致,甚至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警號與前兆,預防更勝於治療,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確定症狀並對症下藥。
腸胃不適是香港人常見的健康問題,繁重生活容易使我們忽略了一些身體警號,並視之為常態,但大腸癌、胃癌及胰臟癌個案大多數在中晚期確診,令患者錯過治癒黃金時間,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定期接受相關檢查,有助拆除癌變炸彈。
懷疑自己有大腸癌風險,又唔想去做腸鏡? M3CRC™ 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發的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高達94%,更可偵測到小瘜肉,只需糞便樣本即可以檢測,方便簡單!
圖:Freepik
相關服務
|
|
|
|
Guess you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