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21.2021
如何有效降低癌症發生率?
雖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不一定能100%預防癌症,但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症可通過改善以下不良生活而獲得預防:
1. 長期吸煙(含二手煙)
長期吸煙者患肺癌、口腔癌、腎癌、膀胱癌、胰腺癌、宮頸癌等風險升高。這是因為煙草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其中尼古丁含量最多、毒性最大;另外吸煙過程中,煙草可產生多環芳烴類化合物、苯、砷、丙烯、煙鹼(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煙焦油等致癌物質,能激活癌基因,使抑癌基因發生突變或失活,導致細胞癌變。
2. 酗酒
你知道嗎?肝癌、腸癌、乳腺癌、口腔癌、喉癌以及食管癌等都與酒精有直接關係。酒精在體內會分成兩步代謝,首先乙醇經過乙醇脫氫酶催化變成乙醛,隨後又經過乙醛脫氫酶催化變成乙酸,最後進一步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當大量酒精被轉化為乙醛時,如果體內沒有足夠的乙醛脫氫酶催化,那麼大量乙醛就會跑到身體各處細胞的DNA里「搗亂」,增加細胞癌變風險。
3. 喜歡高鹽、高糖、高油食物
鹽: 根據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年數據,中國胃癌死亡人數(達到42.1萬)占癌症死亡總人數的16%(佔比數據來自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肝癌、白血病等30種癌症死亡的數據),全國新增胃癌病例達61.2萬。這主要與國人普遍吃得咸有關,而我國的鄰居日本和韓國,同樣有高鹽飲食習慣,因此胃癌發病率也普遍偏高。另外,腌制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容易超標,也會間接增加患癌風險。
糖: 科學研究證實:攝入過多遊離糖會增加蛀牙、糖尿病、肥胖甚至心臟病和多種癌症的風險,其中糖尿病和肥胖本身就是癌症的危險因素之二。因此,中國膳食指南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油: 部分澱粉食物在高溫油炸過程中會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而在已有的一些動物試驗也發現高含量的丙烯酰胺會增加癌症風險。但國際癌症機構明確提出,目前對這類物質和人類直接致癌尚缺乏數據支持,因此最終將油炸食物和丙烯酰胺被定義為2A類致癌因素(可能致癌)。
4. 喜食過燙食物
消化道壁的黏膜只能耐受50-60℃,若經常吃超過65℃的食物或飲品,可能會損傷覆蓋在口腔和食道表面的黏膜,長此以往會引起黏膜變化,甚至增加食道癌發生。201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65℃以上食物」定為2A致癌物。
5. 經常食霉變食物
霉變食物可能會產生換黃曲霉素,而黃曲霉素早於201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明確定為1類致癌物(明確致癌)。另外,即使將食物的霉變部分去掉接着吃剩下部分,也有可能會將黃曲霉素吃下肚子。這是因為肉眼看到的霉斑只是黴菌的一部分,其實黴菌的毒素早已在食物中擴散,即使清洗或加熱也沒有可能把黴菌毒素去除乾淨。
6. 缺乏體育運動
久坐不動,會減慢血液循環及呼吸頻率,讓癌細胞容易發生並定居在人體健康薄弱部位,不容易被免疫系統清除;另外缺乏體育鍛煉容易導致肥胖,肥胖是一種系統性的炎症疾病。脂肪組織不僅僅是儲存脂肪的場所,還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脂肪組織過多會導致雌激素水平增高和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前者與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後者則是引起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1. 長期吸煙(含二手煙)
長期吸煙者患肺癌、口腔癌、腎癌、膀胱癌、胰腺癌、宮頸癌等風險升高。這是因為煙草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其中尼古丁含量最多、毒性最大;另外吸煙過程中,煙草可產生多環芳烴類化合物、苯、砷、丙烯、煙鹼(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煙焦油等致癌物質,能激活癌基因,使抑癌基因發生突變或失活,導致細胞癌變。
2. 酗酒
你知道嗎?肝癌、腸癌、乳腺癌、口腔癌、喉癌以及食管癌等都與酒精有直接關係。酒精在體內會分成兩步代謝,首先乙醇經過乙醇脫氫酶催化變成乙醛,隨後又經過乙醛脫氫酶催化變成乙酸,最後進一步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當大量酒精被轉化為乙醛時,如果體內沒有足夠的乙醛脫氫酶催化,那麼大量乙醛就會跑到身體各處細胞的DNA里「搗亂」,增加細胞癌變風險。
3. 喜歡高鹽、高糖、高油食物
鹽: 根據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年數據,中國胃癌死亡人數(達到42.1萬)占癌症死亡總人數的16%(佔比數據來自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肝癌、白血病等30種癌症死亡的數據),全國新增胃癌病例達61.2萬。這主要與國人普遍吃得咸有關,而我國的鄰居日本和韓國,同樣有高鹽飲食習慣,因此胃癌發病率也普遍偏高。另外,腌制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容易超標,也會間接增加患癌風險。
糖: 科學研究證實:攝入過多遊離糖會增加蛀牙、糖尿病、肥胖甚至心臟病和多種癌症的風險,其中糖尿病和肥胖本身就是癌症的危險因素之二。因此,中國膳食指南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油: 部分澱粉食物在高溫油炸過程中會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而在已有的一些動物試驗也發現高含量的丙烯酰胺會增加癌症風險。但國際癌症機構明確提出,目前對這類物質和人類直接致癌尚缺乏數據支持,因此最終將油炸食物和丙烯酰胺被定義為2A類致癌因素(可能致癌)。
4. 喜食過燙食物
消化道壁的黏膜只能耐受50-60℃,若經常吃超過65℃的食物或飲品,可能會損傷覆蓋在口腔和食道表面的黏膜,長此以往會引起黏膜變化,甚至增加食道癌發生。201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65℃以上食物」定為2A致癌物。
5. 經常食霉變食物
霉變食物可能會產生換黃曲霉素,而黃曲霉素早於201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明確定為1類致癌物(明確致癌)。另外,即使將食物的霉變部分去掉接着吃剩下部分,也有可能會將黃曲霉素吃下肚子。這是因為肉眼看到的霉斑只是黴菌的一部分,其實黴菌的毒素早已在食物中擴散,即使清洗或加熱也沒有可能把黴菌毒素去除乾淨。
6. 缺乏體育運動
久坐不動,會減慢血液循環及呼吸頻率,讓癌細胞容易發生並定居在人體健康薄弱部位,不容易被免疫系統清除;另外缺乏體育鍛煉容易導致肥胖,肥胖是一種系統性的炎症疾病。脂肪組織不僅僅是儲存脂肪的場所,還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脂肪組織過多會導致雌激素水平增高和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前者與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後者則是引起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Guess you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