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超過40年,其中大腸癌更是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排行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202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的大腸癌新發生個案。許多人認為大腸癌的發生可能與民眾習慣食用加工食品、喝酒、抽菸等壞習慣有關。不過,日前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分享,一名個案婦女平常飲食清淡,亦無抽菸、喝酒,但年僅40餘歲就罹患大腸癌第四期,「會這樣子是和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有關係。」
身兼營養醫學專家的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在健康談話節目《健康2.0》上透露,該患者就診時,本想做和營養治療、營養調理相關的項目,沒想到卻突告知「自己已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且目前開始接受治療中。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這名女患者想不透的是,平時不太會吃紅肉及加工肉類製品,也沒有抽菸、飲酒等壞習慣的他,根本不知道罹癌的關鍵因素為何。
對此,陳欣湄在問診後,確認女患者的生活習慣中,稍微較不健康的一項為「每天一定會喝1至2杯的含糖飲料」。
陳欣湄解釋,代謝症候群有眾多成因,包含吃大量的肉類、高糖也有可能造成此情況,且糖與癌症是否有關聯性,學界已探討數年,陳欣湄表示「在我們過度使用精製糖時,可能會讓我們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會爆發。」陳欣湄進一步指出,若是大量攝取精製糖,容易讓血糖過度增大,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而該情況也跟癌症有關連,這是第一種機轉;第二種機轉則為長期吃非常高糖的製品,會造成脂肪堆積,當脂肪大量堆積後,就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這也與癌症有關。
根據國健署的官網資料顯示,代謝症候群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罹患慢性病每年造成全球4100萬人死亡,相當於全球死亡人數的71%,建議從控制吸菸、增加運動、健康飲食及適度飲酒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著手。
最後,陳欣湄建議,女患者可從「糖量」開始著手,把原本習慣的甜度向下減少2成,「慢慢克服這個問題,就能減少其他風險。」
資料: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87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