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2021
【健康身體】肌肉疲勞好小事? 隨時成為肌肉營養不良症先兆!
肌肉疲勞、無力相信很多人也經歷過,而這個看似如似平常的現象,原來是肌肉營養不良症的早期徵狀。假如一直不予理會,病情可以持續惡化,令患者的肌肉細胞功能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喪失,肢體慢慢無法活動自如,嚴重可致關節變形、攣縮,最終須要依靠支架輔助走路或輪椅代步。因此,留意早期症狀的異常,及早求醫診治,將有助患者減少併發症、改善生活質素,以及減慢病情惡化。
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朱炎培醫生表示,肌肉營養不良症主要是受基因遺傳影響,令患者的肌肉欠缺一些特定營養,誘發肌肉萎縮,依不同的臨床症狀,可細分成多個種類,其中較常見的有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MD)、碧加氏肌肉營養不良症(BMD)、肢帶型肌肉營養不良症(LGMD)及面肩肱型肌肉營養不良症(FSHD)。
常見病徵
這四類肌肉營養不良症各有一些常見的「病徵」,不過這些「病徵」通常很輕微、常見,患者非常容易忽略問題,朱醫生舉例指如常見的肌肉無力容易令人誤會是疲勞、年紀大的正常退化現象;又例如常見於兒童時期發病的DMD,患者通常在3、4歲時開始有體能表現差的情況,至5、6歲時開始出現難以上落樓梯、坐在地上難以站起等,一般家長可能以為這些「病徵」是孩子先天體質弱、缺乏運動或發育稍為遲緩。
雖然早期病徵輕微,但其實隨着病情發展,患者身體各處的肌肉萎縮會越趨嚴重,包括心臟肌肉、呼吸肌肉也會弱化,誘發各類型相關併發症。因此,朱醫生提醒,若延緩求診,或會令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影響生活質素,甚至危及性命。
及早求診
正因如此,朱醫生建議,如發現起身出現困難、舉手或腿部無力、走路搖晃、容易跌倒、無法做仰卧起坐等肌肉無力症狀,應進行一些平日可能感到吃力的動作進行自我檢測,如快速蹲下再站起來,或一次跨過兩、三層樓梯等,評估自己的表現與同年紀人士比較,是否肌肉功能較弱,如有發現,便應及早到腦神經科求診接受進一步檢查。
一般而言,醫生一般會檢查肌肉酵素、安排肌電圖檢查、肌肉活組織檢查及/或基因檢測來確定病症,再通過組合不同治療方法來減慢病情惡化、減少併發症的出現及提高生活質素,包括手術、藥物、物理治療、復康治療、營養治療及醫療儀器的輔助。部份肌肉營養不良症亦已發展出治療方式,盡早開展治療,或有機會避免肌肉功能持續受損惡化,影響生活質素。
資料來源/原文: 健康蘋台
圖片資料: 互聯網
相關服務
|
|
|
|